您现在的位置: 北京科润留学 >> 波兰 >> 留学沸点 >> 正文
因心理问题陷泥沼 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凸显
2013/7/19 9:58:00

   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,中国政府大力倡导中外教育交流,大量中国学生到世界各国留学深造,其中以公费和申请奖学金为主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提升和留学政策的放宽,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自费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。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成倍增长,构成了国际学生中最大的学生群体。尤其是近几年,有的家庭鉴于国内高考(微博)的重压,以及国际学校的高质量教学,直接将孩子送到国外读大学,甚至中学。中国留学生呈现年轻化、低龄化等新趋势,从而使得留学生本已存在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凸显出来,表现为一些人的心理问题和疾病。

     由于中国文化不提倡表达和倾诉,而在国外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疏导资源又非常匮乏,个别留学生因心理问题陷入“泥沼”,不但影响了学业发展,极端严重者甚至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造成了威胁、伤害,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。留学生的心理疏导成为不容回避的一个话题。

    造成中国留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诱因主要包括文化冲突、现实困难、学业压力、语言障碍、社交压力,以及对工作、移民等问题的迷茫;内部因素则包括低龄化、出国准备不足、性格特征、道德状况、个人能力等等。

    在内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下,中国留学生容易出现以下三种心理问题:第一是适应性问题,教育模式的转换和社会文化的跨越给留学生造成适应困难,许多中国留学生压力感、挫败感、隔膜感、迷失感深重;第二是情绪问题,一些中国留学生过着封闭的生活,容易出现孤独、抑郁、焦虑、社交恐惧等问题;第三是社会行为问题,包括自杀、伤人等。

    解决中国海外留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,可遵循三原则:自身的调整和适应是关键;家庭的关心和支持是根基;社会、政府的关注和疏导是保障。

    留学生在出国前,在学习、经济、生活等各方面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。在学习之外,应走出家庭,走出学校,多参与社会实践,在经历中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;多与人交往,在互动中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情商,塑造健康成熟的人格结构。留学生到了国外后,在紧张的学习和艰难的适应过程中,要注意体察自己的情绪、心理变化。当发现心理问题的迹象后,要摒弃讳疾忌医的错误观点,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,预防心理问题恶化。

    父母作为最重要的亲人,在留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。出国前,父母应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,身体力行为孩子提供健康成熟的认同客体,鼓励并提供宽松的教育环境,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立自主。出国前,父母要“疏”;出国后,父母要“亲”。留学生在国外,因为语言和课业的原因,和外国人、中国人都很难建立交心倾诉的关系,产生严重的孤独感。过去建立的人际关系,尤其是亲子关系成为留学生的重要资源,但是“报喜不报忧”是中国学生对于父母默认的规则,所以父母很少听到孩子“倒苦水”。父母应该主动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,让孩子能够轻松沟通,与孩子一起分担留学生活的艰难和快乐。

     留学生自身和家庭调整了内部环境,社会和政府则可着力于创造、优化外部资源环境。由于语言、经济和文化三重障碍,尽管一些国家有足够的心理帮辅资源,中国留学生还是无法利用。如果国内和国外的心理辅导资源能够整合,可能效果更好。

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,请致电科润留学服务中心,电话:400-058-8855

联系电话:010-6802-0110

公司地址:北京东城安定门街道东大街28号雍和大厦B座1012

留学资质:教育部留学资质号BJ2004052 | 京ICP备20007137号-1 | 技术支持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2002-2019 科润留学 KERUN-E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联系